.:.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诱导脆化”正在摧毁年轻人
本頁主題: “诱导脆化”正在摧毁年轻人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juicyEmpress


級別:騎士 ( 10 )
發帖:1357
威望:384 點
金錢:1186 USD
貢獻:3333 點
註冊:2024-05-28

“诱导脆化”正在摧毁年轻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新闻:
一位妈妈在车上说了儿子几句,儿子就拉开车门,从高架桥上直接跳了下去。
高铁上,一位女士的怒吼声响彻了整个车厢,“你就不能让他闭嘴吗?”原因仅仅是因为有个一岁的婴儿在哭。
因为外卖晚到了一会儿,客户就给小哥打了差评,而小哥因为这个差评,就跳海了。
……
这些事情之所以令我们震惊,是因为它们的“前因”和“后果”太不匹配了。就好比你朝人扔了一把沙子,却发现他被你打成了一把筛子。
人,为什么会这么脆弱?


1


小明有次做饭,不小心切到了手指。
伤口不大,就是一个小口子,虽然有点痛,也流了一点血,但应该不严重。于是,小明找出创可贴,把伤口贴上,继续做饭。
饭后,小明刷手机,刷到一个视频,里面的“专家”说:切菜切到手指,对人有很大的伤害,严重程度跟把胳膊砍掉差不多。所以如果切到了手指,得赶紧去截肢。
视频底下有很多评论,很多同样被切到过手指的人,出来现身说法,说对啊对啊,我上次就是切到手指,后来整条胳膊都毁了,后来只好截肢。
小明本来都已经快忘了手指上的伤口了,因为不碰到也不疼。但看完视频和评论后,他瞬间觉得,手指的伤口又开始疼了,而且疼得越来越厉害,到后来,他感觉整条胳膊都被砍掉般的疼。
小明实在是疼得受不了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胳膊砍掉了。
这件事是我编的。你是不是觉得,何加盐编的啥玩意儿,世界上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有这么傻的人?
但其实,我完全是取材于现实生活,这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不仅我们在网上可以看到无数起,而且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身上,可能都会发生。
只不过,我在叙述的时候,用了一个比喻:上文描述的“切到手指”和“砍掉胳膊”不是真的指肉体伤害,而是比喻精神伤害。


2


相比过往而言,现在的人,心理上总体呈现越来越脆弱的趋势。以前那种皮糙肉厚,生活中遇到点啥,都不当回事的人,越来越少了;而碰到一点不顺心就沉浸在“受害情绪”里走不出来,甚至寻死觅活的人,越来越多了。
不管是在家庭、在学校、在职场,还是在社会上,以前可能只是会让我们觉得略有点不爽的事情,突然之间,就成了能让人精神重创、抑郁、甚至是自杀的重大伤害。
以前被爸爸揍一顿,被妈妈骂几句,可能当时会觉得很委屈,但只要爸妈喊一声“来吃饭了”,差不多也就过去了。第二天又能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去上学。
但现在在豆瓣、小红书、知乎、抖音、微博、公众号看了帖子,才知道,哦,原来我从小成长的环境是“罪恶的原生家庭”,原来“父母皆祸害”呀,原来“我的童年太不幸了,我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就开始回想爸爸妈妈做得不对的地方,一遍一遍地在脑海里过电影,然后觉得自己好可怜,越想越痛苦。本来平时跟爸爸妈妈关系也还可以,想起他们就想起很多温暖的画面,但现在一想起来,心中全是怨恨、牢骚。有人因此与父母关系破裂,有人因此抑郁,甚至有人因此而自杀。
我并不否认有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或态度是有问题的,也并不否认,这些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精神伤害。每一个父母,都应该警惕和反思,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有没有伤到小孩。
但问题是:如果本来是“切到手指”的伤害,你却感受到“砍掉胳膊”的痛苦,而且长时间承受“砍掉胳膊”的后果,是不是肯定有哪方面出现了问题?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家庭,在学校、在日常生活中、在职场,也比比皆是。
同学之间闹了点小摩擦,搁以往就是拌几句嘴或者几天不说话的小事,现在就成了“校园霸凌”;被老师批评两句,以前顶多难过一节课,现在变成了“地狱空荡荡,魔鬼在校园”。
高铁上听孩子哭闹几声,本来可以一笑置之,大不了烦躁一下,刷会手机也就过去了,现在就不行,“这是侵犯我的权利”、这就是“熊孩子”(哪怕只有一岁),“家长应该教训孩子,让孩子闭嘴,不行就别坐高铁”。
公司这几天任务重,老板让加个班,也正常安排调休或者发加班工资,以前并不会觉得有什么,可能就是小郁闷、小抱怨一下的事,现在就成了“黑心资本家”、“职场PUA”、“996压榨”。
再次声明:
我并不是说不存在校园霸凌,而是说有人把同学之间的轻微摩擦上升为校园霸凌;
我也不是说不存在恶魔老师,而是有人把批评了几句却没有其他恶行的老师当成了地狱恶魔;
我还不是说高铁上没有调皮捣蛋闹腾不止而且家长还不管的“熊孩子”,而是说有人把正常哭闹的小婴儿都当成了无法忍受的大坏蛋;
我更不是说没有黑心资本家用996来压榨员工搞职场PUA,而是说有人把正常企业管理行为和上下级关系,定义为职场PUA。
根本问题在于,在这些场景中,伤害被人为夸大了。有很多“受害者”,本来只是受到10分、20分的伤害(假设最痛是100分),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80分的痛苦。
这里面,有社会整体环境变化的原因,让人们整体上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被诱导而产生的。
前者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无力改变,今天暂且不讨论。但是后者,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防止它摧毁我们的生活。



3


“诱导脆化”,是前卡内基·梅隆大学认知脑成像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微博大V@屠龙的胭脂井 发明的一个概念,用于指这么一种现象:
有人经历了一些事情,本来没啥事,很快就可以忘了,但是被某些搅屎棍一拱火,他就觉得:“哎呀,原来这个事这么严重呀”,于是在心里来回砸吧,整天反刍,越想越觉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欺压和委屈。
屠龙的胭脂井举了两个例子:看自行车的大爷瞪了你一眼;食堂大妈少给你打了一勺。
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程度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碰到。例如:你有没有碰到开车路上被插队,外卖送到的时间晚了一点,妈妈(或老公)没有及时回应你的情绪……
这些事其实都差不多,而你的反应,是一笑置之,还是怒不可遏?甚至有没有好多天都为这不爽,小事闹成大事?
有多少在网上炒得不可开交的事情,你一看,就这么些屁事!
屠龙的胭脂井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的网络,已经被太多太多“野生的心理学家”攻占了,他们不仅没有帮年轻人解决心理问题,反而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严重了。因为在他们的诱导之下,很多年轻人的心理更加“脆化”。
这就像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卖拐》演的:没病都给你忽悠瘸了——因为只有你瘸了,他才能把拐仗卖给你。
网上那些“野生心理学家”,只有把越来越多本来没有心理疾病的年轻人搞出心理疾病,他们才更好割韭菜。至于年轻人的生活可能因为心理的脆化而被摧毁,谁在乎呢?


4


任何事情对我们的心情或幸福程度的影响,来自于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客观发生的事件,第二个层面是你在主观意念中对这个事件的诠释。
本质上来讲,是你诠释事件的方式,而不是客观事件,决定了你的心理感受。同样的一件事,如果你从一个角度去诠释,感受到的可能是沮丧;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可能感受到的却是开心。
例如,现在行情不好,小王开的网店和小李开的网店营业额都下降了30%。小王心想,日子快过不下去,今年居然比去年掉了30%,这还怎么活啊;小李心想,这么差的行情,我居然还能活下来,营业额只掉了30%,我实在是太幸运了。同样的事件,不同的诠释,就造就了不同的心理感受。
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主观诠释太容易被别人影响。明明按照你自己内心的自然状态,你是这样诠释一件事情的,但被闺蜜、被网络大V、被网友一影响,结果就换成另一种诠释方式。于是,一件原本只有10分伤害的事情,在你的意识里就变成了80分伤害。
一个好的影响,本来应该是让你放下以往的包袱,而不是让你的包袱越来越重。如果对于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你本来不觉得有什么,但是被别人一说之后,你就觉得对你是巨大伤害,并且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反刍,那你就要当心,你已经被“诱导脆化”了。
但好消息在于,我们也可以夺回对主观诠释的控制权。
第一步是要善于识别那些诱导你脆化的人,远离他们。如果你感觉到,原本你对一件事没那么在意甚至感觉还不错的时候,经某些人的嘴一说,你立马就感觉心情不好,觉得自己被那件事伤到了,那就要当心分辨。
如果这个人总是能对你产生这个效果,那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逃离,因为他让你的坚强从铁片变成薯片,让你在世上受尽苦难——这些苦难本不该你受的。
如果你不远离这种人,无论你的物质条件和现实生活怎么好转,你都不会得到好的心情和幸福的生活状态的,因为他们总有办法把你的心情弄糟,把你的幸福毁掉。
第二步是要学会多从好的一面看问题,尤其是面对那些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任何事情都有好和坏两面的影响。进化让我们更容易关注到坏的一面,是为了让我们避开危险,更好地活下来。
但我们也要看到,有很多事情早已发生,在客观层面已经无法对我们造成任何危险了,那就要善于丢开坏的一面,去看好的一面。
当看到好的一面时,我们的大脑会判断我们正处于安全的环境,就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等让我们感到愉悦、幸福的神经递质,而不会让我们一直处于想要战斗或逃跑的愤怒、恐惧等状态。
这就是“反诱导脆化”最好的办法。
年轻人,格局要大,气魄要大。整天小家子气,老是去跟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较劲,委委屈屈,哭哭啼啼,这是自己给自己找不快。
如果有人非要诱导你去关注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你莫名其妙地觉得委屈、觉得受伤,从而去怨恨、去报复,那就赶紧把这人拉黑。如果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那就赶紧绝交。

5


最后讲个小故事吧:
小凡大学毕业,锦鲤附身,考上公务员,成为某局的一名科员。
有一次,单位开大会,会场空调太冷,小凡没忍住打了个喷嚏。
打喷嚏本来没什么,毕竟这也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事。但小凡看到,坐在他前面的局长,从纸巾盒里抽了一张纸巾,擦了一下后脖子。
小凡赶紧跟局长说:“对不起,局长,我没忍住打了个喷嚏……”
局长说:“没事,没事。开会吧。……”
事情本来就这么结束了。
但后来,处里的老廉跟小凡说:小凡,你怎么能往局长头上打喷嚏呢?你就不能偏过头去,或者用手挡一下吗?你没听出来,局长说“开会吧”的语气很不耐烦,那是对你已经有意见了啊。
小凡一听,吓坏了,心想是啊,我做得太不对了。那怎么办?
老廉也不说怎么办,神秘一笑,飘然而去。
从那以后,小凡每次见到局长,就总觉得局长看自己的眼神不对,他觉得在单位越待越郁闷、越压抑。
一年后,小凡确诊了抑郁症。
熟悉俄罗斯文学的朋友可能会心一笑,说,这不就是契科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吗?
是的,故事改编自《小公务员之死》,但我写的却是现在受网络影响的很多年轻人。
与原创不同在于,契科夫笔下的小公务员,是本来心理就那么脆弱,而现在的有些年轻人,是被“老廉”诱导之后,才变得这么脆弱的。
当然,我希望现实不要像小说那么惨,所以把结局由原文的“小公务员在极度郁闷中死去”改为了“小凡得了抑郁症”。
但是,这抑郁症,小凡本不该得啊。


防水图











赞(58)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13 01:0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26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