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大宋風雲之水浒后记
本頁主題: 大宋風雲之水浒后记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随遇随缘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8667
威望:8620 點
金錢:9508 USD
貢獻:500000 點
註冊:2023-03-01

大宋風雲之水浒后记

关于开封
开封古称东京,亦称汴梁、汴京,位于河南省东部,豫东大平原的中心。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开封,如今只是内陆省份河南省一个人口仅八十余万的地级市,在河南省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省会郑州和洛阳,其经济发展在河南省的几个地区中也处于中下游。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开封一穷二破,即使是奔着它悠久历史而去的人们也会失望,如今开封市的几大著名景点相国寺、开封府、御街、包公祠、清明上河园大多为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形似而神不似,它没有北京的霸气,没有南京的灵秀,没有西安的古朴,就是近邻洛阳比起开封来也显得华贵富丽。
如今的开封旧得不彻底,又新不起来,在奔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又显得缓慢,位置相当尴尬。
而一千年前的东京,已经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而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巴黎也仅有二十万左右人口,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也仅为三十万人口;阿巴锡德哈里发王朝的首都巴格达仅为十二万五千人口。
如果站在现在的开封土地上,我们是无法想象一千年前开封的繁华的,只有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及宋人笔记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我们才能部分地还原开封的繁华盛世。
是谁毁掉了这一切?
答案是战争和水患。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破开封城,东京城内的财富被掳之一空,金兵同时掳走了宋朝徽、钦二帝和大批后妃宗室,带走了近十万平民,而更多的平民和幸存的赵氏皇族选择了南渡,汴京及其周围地区经济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时人记载,“自穰下由许昌以趋宋城(汴京)”,已是“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大逵已蔽于蓬蒿,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开封从此开始衰败没落。1130年,金兵再次南下攻破开封城时,城中的壮丁竟然不足四千。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议和,金人一度将开封和河南还给南宋,南宋使臣来到开封,看到的开封只有宫城还保存较好,而昔日繁华的外城已很少有人居住,大多成为了农田或荒地,曾经的太学房屋倾颓、杂草丛生,变成了养猪场,楼阁台亭,无不颓毁,甚至连昔日闻名远近的大相国寺,此时也已面目全非,成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的荒凉处所。
在汴梁城内经济衰落的同时,作为当年汴京水上大动脉的汴河,这时候也因为无从发挥其原有的功能而日益干涸,成了一条臭水沟(出使金朝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所作《咏汴河》诗中写道:“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还京要看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并自注曰:“汴河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
公元1159年,金海陵王迁都开封,但仍然无法恢复昔日的繁华,而金帝国也随着开封的沉沦一起没落。六十年后,作为女真人都城的开封被蒙古人的铁蹄再次踏破,结束了作为一个帝国都城的使命。
中国历史的几大古都,都随着各代王朝更迭起起伏伏,盛而复衰,衰而兴盛,而唯独开封,在北宋帝国崩塌后从此一蹶不振,彻底走向衰落。这里除了战争的因素外,还有它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仅仅要接受人为战争的冲击,还要接受更为残酷的自然冲击——水患。
开封地处黄河中下游,当黄河穿过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来到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后流速降低,并从中上游带来巨量泥沙大量沉积,使河床每年平均升高两厘米。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在开封河段便形成闻名中外的“悬河”奇观,清代的史书中曾形容开封城是“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而一旦黄河决堤,开封便会遇到巨大的水患。
开封最初的兴盛始于战国时代,这里曾经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都大梁城,但后来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进程中,秦国人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将当时繁盛一时的大梁城化为一片废墟。
公元1305年,黄河再一次决口,将开封城变成一片泽国。
而到了明朝,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堤淹没开封就有四次;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军,明军决黄河堤,将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游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开封城的三十七万人仅存两万余人。
黄河水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将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开封城摧毁,并逐渐埋于黄沙之下。
站在今天开封市的中山路上,或许你不会知道,这个位置便是当年北宋首都东京的御街,一千年前那条繁华的大街现正沉埋在地下的八米处;而魏国的大梁城则距如今开封地面十余米深;金汴京城距地面约六米;明开封城距地面五米左右;清开封城距地面约三米深。
开封城是一座座城层层叠压起来的,而且五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是惊人的一致,形成了“城摞城”的独一无二的奇特景观,这也是母亲河黄河给华夏文明刻下的深深印记。
开封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都城,有极大的安全隐患,它不靠山,不邻水,无险可据,又临黄河,水患严重,宋太祖赵匡胤在立国后曾经起过迁都洛阳的念头,但却遇到了群臣们的反对,其弟赵光义更是坚决的反对者,一句“在德不在险”就把太祖的迁都念头断掉,他们其实更看重开封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上的天然优势。
一百多年后,赵氏王朝为他们当初的坚守尝到了苦果,同时也改变了华夏的文明进程。
它曾经的辉煌,或许当初就只是一个错误。
随着历史车轮的续续滚动,开封越来越没落,渐渐淡出统治者的视野。清末张之洞修广汉铁路,绕开封,直接拐到了郑州,中国沦陷之后,于1952年将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开封自此成为一个三线城市,现在的开封,甚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机场。
二十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来到了中国河南开封,看到了这座苍老衰败的城市,回去后他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从开封到纽约一辉煌如过眼烟云》。他在文中说,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前,所有美国人都觉得自己是能主宰一切的世界警察,都以为纽约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是这个地球的中心,但克里斯托夫请美国人在满足于纽约的地位之前,先了解一下一个位于中国中原地区的衰败城市——开封——一千年前世界的中心,它曾经有过怎样的繁华,以及现在是如何的衰败。
沧海桑田,在历史的天空中,一切的辉煌都不过是短暂的光亮。

关于梁山泊

开封的兴衰缘于黄河,而梁山水泊的兴衰同样如此。
梁山水泊地处于鲁中南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梁山、郓城等县间,南部梁山以南,古称大野泽(或为大野泽的一部分),而大野泽是中国的“十薮”之一(汉初《尔雅·释地》记载“十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获。”)。据史料记载,大禹治水将黄河泛滥后积水导流入自然洼地,形成了大野泽(《尚书·禹贡》中记载,“大野既潴,东原底平”)。
梁山水泊,其实就是一个自然的黄河泄洪区,其水域的大小取决于黄河的决溢及河道变迁的影响。
五代到北宋,由于长期战乱,黄河因失治而频繁决口。据史料记载,宋初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的二十五年间,黄河只有九年没有明显的决溢记载,其余年份都是多处溃决。这一时期,大野泽改称为梁山泊,并频频见于史料记载(《资治通鉴》载,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复汁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潜。”《宋史·杨戬传》载,“梁山泊,古巨野泽,绵亘数百里,济郓数州,赖其蒲鱼之利。”)。
这时的梁山水泊为兴盛时期,时有“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说(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
在神宗时期,关于梁山泊还有一个笑话,说当时王安石新法变革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有个下属向王荆公献策,说如果把梁山八百里水泊的水放干了可就是八百里肥沃的良田,得收多少粮食。王介甫听了说,主意真不错,明天我跟皇帝商量商量。这时候一个叫刘敞的手下冷冷地说,主意倒是不错,不过得先让人在梁山泊旁挖个八百里的坑,一来填八百里水泊得同样多的土,二来梁山泊的水得有地方盛。王安石顿时明白这是一个馊得不能再馊的点子。
这则笑话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因为记载这则笑话的笔记叫《涑水纪闻》——王安石的死敌司马光的个人“博客”。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司马光记载的笑话在国内大为流行,美其名曰填湖造田。
真正让梁山水泊闻名于天下的则是宋江,《水浒传》中宋江带领着他的一百零七个兄弟在此出没,风风火火闯九州,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说。
宋江是否在梁山泊起义已无证可考,但《宋史·杨戬传》却记载了太监杨戬为了迎合蔡京搞新法,在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一手负责创办了“公田所”,即对国民的土地所有权证书地契进行审查,将所有权不明确的土地全部变为政府所有的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而梁山水泊是杨戬的重要目标。他认为八百里梁山泊应为官家所有,理应由公田所接收,而湖泊中的渔民们要在公家的湖泊里打鱼为生,就得缴纳租税或者使用费。杨戬将出入湖泊打鱼的船只登记在案,征收水面使用费,不缴纳水面使用费而进入梁山泊的船只,以盗贼之名问罪。
杨戬的新政策出台,很多老实本分的渔民、挖藕为生的百姓被逼无奈,铤而走险做起了真正的盗贼,反抗官府。
梁山水泊人民的反抗运动兴起的时间与宋江起义的时间重合,二者间应有极大的联系。
但历史上的宋江带领的起义军更像一支游击队伍,《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而《宋史·侯蒙传》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虽然梁山水泊也是他们曾经的活动范围,但并没有在此长期驻扎,而是四处转战。
但因为宋江在此活动过,所以梁山泊在民间渐渐演变成了一百零八条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
到了金朝,黄河改道,梁山泊水量慢慢枯竭;到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因“黄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广,已尝遣使屯田”(《金史·食货志》),常年积水的情况已经不再;到明朝时,梁山泊一带仅剩下几个离开梁山的分散的小湖,大部分都成了可耕之地,已不再是常年积水的八百里梁山泊了。
关于《水浒》、宋史及其他

我想我们是被《水浒》影响的一代。
从年幼刚刚识字,父母就让我们看《水浒》的小人书,于是我们知道了仁义忠厚的及时雨宋江,乐善好施的柴进,打抱不平的鲁达,鲁莽豪气的李逵,有仇必报的武松,足智多谋的吴用,一系列英雄的形象深入我们年幼的心中。
那时候我们心中的英雄就是能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结义梁山,替天行道,做兄弟,有今生无来世,是何等的一种情怀。
然而当我们成年后,再回首去细读这部至今仍被誉为“四大名著”的《水浒》,却是另一种味道。
《水浒》是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它教会我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面对不公面对暴政必须学会反抗。其实宋江的投降是后人改写的,其实施大爷创作这部巨著就是为了反抗暴政做的思想动员,600多年前的情景与现在何其相似,一样的外族入侵,一样的国破家亡……所以需要造神需要理念,至于现在是水浒已经是变了味的水浒。
每个时代造神都不需要理由,对《水浒》热捧的原因很多,政治需要或是近代中国的衰落,民众需要看似英勇实则血腥的故事来作强心剂,而《水浒》一书中赤裸裸地对于暴力和权力的迷恋,则被掩盖和漠视,书评家们也大多选择性失明。
被《水浒》误导的还有北宋末年的那段历史。北宋之亡,不同于雄汉盛唐等封建王朝,一个帝国在文化经济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亡于异族入侵,其原因非常复杂,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去反思这段历史。
笔者并不想分门别类逐一对《水浒》一书展开批判,本书想展示给读者的是:《水浒》这本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历史背景的演义,和真实历史的区别有多大?梁山好汉们该出手就出手的时代,是怎样的一种风云变幻?而北宋帝国的灭亡,和之前发生的宋江起义有什么样的联系?而什么才是毁灭帝国的真正致命伤?平方腊征辽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原貌又是什么?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提笔写了本书,并以读者所熟悉的《水浒》人物为引子展开叙述,让读者对北宋末年的历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
梁山未必皆好汉,《水浒》其实非宋史。
全剧终!


赞(2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31 12:40 發表評論
随遇随缘 [樓主]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8667
威望:8620 點
金錢:9508 USD
貢獻:500000 點
註冊:2023-03-01

感谢大家的观看。有任何建议和不当之处欢迎大家在此点评指正,我会第一时间回复并进行修改。
TOP Posted: 08-31 12:40 #1樓 引用 | 點評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2-04 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