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阎锡山晚年在台北的山居岁月
本頁主題: 阎锡山晚年在台北的山居岁月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菊門天使降臨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1231
威望:355 點
金錢:5 USD
貢獻:15220 點
註冊:2022-02-26

阎锡山晚年在台北的山居岁月


辛亥革命中太原起义的当天,时年28岁的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这个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政坛中绝无仅有的不倒翁从此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山西的民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个人的历史。

乱世成就政治奇人

阎锡山出生于山西五台县河边镇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家庭,接受过5年的传统教育,1900年与父亲在金融投机生意中的失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乱世山西因此少了一位杰出的商人而成就了一个政治奇人。

避债太原的阎锡山弃商从戎,考取山西武备学堂,并在两年后被选送东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后来侵华的急先锋冈村宁次和板垣征四郎分别是他的队长和教官,而民国初年叱咤风云的名将蔡锷、许崇智以及后来的侵华干将土肥原贤二都是他的同学。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阎锡山韬光养晦输诚示忠,消除了这个他一生中最为惧怕的枭雄对自己的猜忌,成为袁世凯当政时期罕见的担任一省要职的原同盟会员。袁世凯去世后,阎锡山排挤异已,又取得国务总理段祺瑞的信任,被任命为山西省长,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

1917年,阎锡山响应段祺瑞而参加征讨“护法运动”,但远征湖南的晋军混成旅全军覆灭。遭此打击的阎锡山因而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不再向外扩张势力,在多次军阀混战中保持中立,转而全力经营山西。阎锡山所倡导的“六政三事”“村本政治”等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山西经济的发展,竟然为山西赢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阎锡山有别于其它军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勤于学习,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山西省府院内有梅山,这里原是明代巡抚衙门堆煤的地方。清代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时,为了使衙门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的风水格局,使之官运旺盛长久,在这里堆筑起了一座假山,名之日梅山。阎锡山入主督军府后,改梅山为进山。

从1920年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阎锡山集团的骨干分子们在进山上的“邃密深沉之馆”和山前的自省堂每周学习讨论两次,这也就是所谓的进山会议,这一会议对阎锡山的思想发展以及他的治晋策略都有重要影响。

1922年,阎锡山在上马街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也被命名为进山中学,山西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是从这所中学毕业的。1949年后,进山中学改名为太原市六中,1985年恢复进山中学的原名。进山会议会址之一的自省堂就是现在省府梅山会议厅,山西人经常在新闻中听到它的名字。



东山再起只为保境安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太原抗日救亡热情高涨。12月8日,数千名学生先后到山西省政府和省教育厅请愿示威。12月18日,数千名学生又来到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请愿,在交涉过程中,国民党纠察队大打出手,打死一人,打伤14人,酿成“一二·一八”惨案。遥控山西的阎锡山利用这一事件查封了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将蒋介石的势力排挤出山西。

1932年,国民党内部蒋、汪合流,阎锡山东山再起,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回到太原后,大力镇压异己,陆续将在中原大战中退入山西的十几万客军运动出境,山西又恢复了阎记的一统天下。

以制造、印刷假钞维持军需的孙殿英部是当时滞留在山西的客军之一,东陵大盗孙殿英因为阎锡山在盗陵案中袒护过自己,1929年曾投归晋军。晋军将领因为孙殿英是土匪出身而反对收编孙部,不屑与其为伍,阎锡山为此在一次会议上特意劝说大家:“你们不要小看孙殿英,人家白手起家,是个创业打江山的人,我们不要他,也会要他。”

第二年春天,孙殿英来到太原向阎锡山致谢,阎锡山安排十几名高级将领在东米市新美园饭店为其洗尘,席间他们结为异姓兄弟,并推孙殿英为老大。嗜赌成性的孙殿英邀请这些将领赌博,军长李服膺一夜就输了14万银元,一时间传遍太原。

孙殿英不久被阎锡山任命为安徽省主席,这个极重江湖义气的土匪在中原大战中也用他的行动报答了阎锡山的知遇之恩。在近十万大军的包围下孤军困守毫州城的三个多月中,孙殿英一次次拒绝了故旧的劝降,直到孙连仲、孙良诚率领两支大军昼伏夜出冒雨飞弛600里将他的疲弊之师救出险境。三孙会师,也成为波澜壮阔的民国军事史诗中极为耀眼的篇章之一。

孙殿英离开山西后,进军宁夏,被西北的马家军击退。出征前曾支援过他的阎锡山为消除这股不安定力量对山西的威胁,之后将他的部队缴械,把他安排到晋祠闲住。孙殿英的朋友庞炳勋前来看望他时,孙殿英慨然道:“万没想到我进攻宁夏失败,叫傅作义、赵承绶、王靖国这三个小孩子就收拾了。”庞炳勋一语中的:“小孩子哪有这么大本领,还不是老鬼的把戏。”说罢,两人相视苦笑。野心勃勃的孙殿英在蛰伏了两年后离开太原,投归宋哲元。

中原大战的失败使阎锡山不得不吸取教训,重新回到保境安民的老路上来,在“经济建设”的口号下编制《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创建官僚资本企业“西北实业公司”,太原城内最高的建筑鼓楼上也适逢其会地挂起了“造产救国”的牌匾。修筑以太原为中心纵贯山西的铁路大动脉同蒲铁路是省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人们认为阎锡山将铁路修成窄轨是其封闭自守思想的体现,其实,这主要还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精于算计的阎锡山为了降低筑路成本,还曾亲自骑毛驴勘察出现争议的地区以确定路线方案。

客观地说,“省政建设”对于山西经济从中原大战的沉重打击中摆脱出来,走上近代工业的发展之路,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山西经济的发展,为初期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太原作为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的地位,就是这一时期奠定的。

晚年在台北的山居岁月

随着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长”、民国时期的“山西王”阎锡山位于台北近郊的故居与墓园,成为热门景点。

1958年8月23日,金门爆发大规模炮战,国民党军三名副司令官赵家骧、章杰、吉星文遭炮弹击中,伤重身亡。金门战火稍稍停歇后,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尽早撰写个人回忆录。阎锡山接到这项命令时,已届风烛残年,他在最后一年多的余命中,写下了他从出生到讨伐袁世凯这段历程,就停笔不写了。究竟是那时的阎锡山年老体衰,天年阻限他继续往下写,还是阎氏本人细究过往史事,发觉有太多难以落笔之处,故而骤然而止,迄今成谜。

阎氏择居的菁山,日本占据时代原本是一处未完工的农场,该地没有通汽车的公路,只有山间小径可以抵达,也没有自来水、电灯、电话等,现代生活基本条件全部付之阙如。有人看到阎锡山住的地方这么简陋,替他担忧,他却完全不在意,而且还有一套理由自我解释,“愈静愈好”,完全不以为苦。

刚到阳明山菁山地方,阎锡山连像样的住处都没有,最初只盖了几间很简陋的木墙草顶房子,暂时居住。住了一阵子茅草房子,阎锡山忽然怀念起山西老家的窑洞,特地找了一些石块建材,以石旋筑成像是北方窑洞的居处,特地取名为“种能洞”。在“种能洞”的旁边,他请工匠刻了一块石碑,记下他建筑“种能洞”的动机。这块石碑的记载内容,也隐约说明了阎锡山定居台湾之初,他的内心想法与境遇:

“我到台湾因不耐炎热与暴风雨的侵袭,建茅屋于金山山麓。移居以来,想起内地冬暖夏凉不怕风雨的窑洞来。我问台湾同胞,台湾为什么没有窑洞?他们说,窑洞有三个缺点:一潮湿,二空气不流通,三怕地震,适于北方,不适于台湾。这三个缺点,经研究全可补救。使用洋灰,就防了潮湿。开前后窗户,就能使空气流通。至于防地震,窑洞与楼房性质一样,是看建筑上的设施如何。我遂动念建筑一所窑洞。台湾房屋,中国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特取三式所长,融合为一,为台湾同胞做试验。此窑命名为种能洞,因我向以种能观察宇宙,为配合我的宇宙观而名之。”

阎锡山住的山区,当时的交通条件比较差,但在他看来,这反倒是一种优点,可以与世隔绝。二三十名昔日山西时期的部属,也全部跟随他一起定居在这偏僻的山间。阎锡山把这些昔日旧部组织起来,成立了“小组会”,读书、研讨。“小组会”的主持人当然非他这位“山西王”莫属,他似乎有意效法孔老夫子,带着门下得意弟子,弦歌不绝。虽然阎氏的“门生”教育水平不高,他自己的学问文章,也离孔老夫子远甚。

我们实在很难想象,在20世纪50年代,逃到台湾的国民党高官犹在惊魂甫定之际,阎锡山内心究竟是如何盘算自己的未来。然而,“阎老西”仍有一种苦中作乐的况味。

他在1951年6月8日的一次“小组会”的谈话中指出:“从记录上看,五周来对言语检讨的进度,大家在言语上有了相当的进步,但还未将改进自己作为努力的目标。因为过去大家习于流动的生活,等待的方式,后来到菁山虽有学习进步的风尚,而是由前者改进而来,不如一来就是以学习为目的收效为大。”

对官场,阎锡山算是彻底断念绝望了,曾经担任过“行政院”秘书长的贾景德后来回忆,到台湾以后,阎除了见,平常很少听见他讲话,而是把全部心力用在写作上面。十年间,写了数十种书籍。以他七十几岁的年龄,每日写作的时间仍在十四小时左右。友人说,阎锡山的人生观是工作,工作是他唯一的乐趣,消闲反而是痛苦。

阎氏的友人缪玉青回忆,阎锡山喜爱思考和研究,每日除了睡觉的时间,几乎整天都在思考研究事情,即使在走路、如厕、吃饭,乃至躺上床铺,都还在想事情。缪玉青说,好几次看到阎锡山吃饭时若有所思,甚至呆若木鸡,不是忘记了吃饭,就是老吃一样菜,要人提醒,他才吃别的菜。

阎锡山不但自己工作成狂,他还规定部属只在旧历年休假一天,而那些从年轻时代就追随其左右的人,也向来无怨无悔。

阎锡山晚年不理政事,生病以后也不住进国民党高官专属的荣民总医院,而是自费去台湾大学附设的医院看病。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于台大医院,得寿七十八。阎锡山弃世之前,留下遗言数条:
一、余死之后,一切从简;
二、收挽联不收挽幛;
三、灵前供无花之花木;
四、出殡以早为好;
五、不要放声而哭;
六、墓碑刻余之思想日记第一百段及第一百二十八段……

赞(5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1-30 23:5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1-26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