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点感触,原帖在分割线后面)
最近
stop Asian hate 的游行在美帝有点热
就想起了这篇八个月前、『转发+评论』的帖子(/htm_data/2007/7/4003192.html)
写完那个帖子之后,我还在社区里说过:
但凡说“武汉肺炎”的,我看到一次反对一次
执行过好几次,后来也就淡了
有啥用呢?有的人会非常固执地坚信一套观点和价值
如同宗教信仰一般坚固
所有与自己固有观点不一致的【信息】【事实】【观点】,都必然是阴谋的、片面的、不可接受的
这样就永远不会有『就事论事』
只能时刻提醒自己:
千万不要陷入这种偏执;同时,不管是生活中还是网络上,远离这种“信邪教”而封闭自己视听的人
更永远不要试图和他们“讨论”,哪怕讨论的出发点并非是【观点】【立场】,而是【信息】【事实】
——你的“事实”,在人家眼里,可能根本就不是“事实”
人有一万种办法,对你的逻辑和论证过程装死、避开,然后给你的【信息】【事实】讨论,扣上【立场】的壳子
然后坐在自己的预设观点与立场里,看到的满眼都是支持自己的东西
愈发觉得自己英明无比,睿智非凡
在这个帖子发过之后
前些天,还因为印中冲突的死亡人数
和以为还算【有所不同】、【相对客观】的某位大佬“讨论”过
发现其实都一样,哈哈哈哈
之后几天,还以为这位不好意思,换小号了
没想到冷却几天之后
继续开始转发他认为的『独立新闻』了
笑死
算是今日的快乐源泉,来自于挖坟/重发一个自己的旧帖
感谢观看
最后,
希望无论身在何地、国籍如何、宗教信仰如何、政治立场如何……的黄皮肤的人们
都不会因为无脑的仇恨,而遭到人身暴力伤害哪怕这些人本身,以前就在宣扬仇恨而今(看形式)闭嘴了——是的,如果没有违反法律,网上宣扬仇恨也并不意味着他/她就活该被打,自作自受。
但他们受到谴责和嘲讽,我以为并不为过
(因为60天前的帖子不能回复和引用,所以又发了一次,见谅)
再次感谢
========================
=========分割线==========
========================
原帖地址:/htm_data/2007/7/4003192.html
原帖时间:2020-07-10 17:18
贴一篇转载的文章,出处是 FT 中文网。至于它的一贯立场我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大佬可以自己去搜。
我觉得有意思的部分,会用
蓝字标出来。
我个人的观点放在帖子最后。
如果有不适内容或者侵权,请版主直接删除,千万别关小黑屋连累我的上家哈
[原文标题]
旅欧华人:“微歧视”中的身份定位全球化浪潮中的沙疫情是一台X光机,不仅照出了国家观念、能力的方方面面,也照出了每个人的生存处境。疫情中,我们身边的华人有的舍弃已经上手的工作,拖家带口辗转回到国内;也有人慧剑斩情丝,买了比平时昂贵数倍的机票,在航线没有切断之前离开了欧洲。
更多的华人留了下来,带着疑问。
“我们是这一波的全球化浪潮中冲到海外的沙子,上岸后,任凭全球化的浪潮怎么冲,也还是异乡来的沙子,退潮了之后,不希望搁浅异乡,特别是还有下一代。”我的朋友淼淼从伦敦发来短信。
她的父母之前从国内到伦敦探亲,因为疫情滞留在英国。三代在异乡同堂数月,让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身份与责任。
等欧洲疫情和全球疫情退潮后,海外华人的处境也许会发生变化。孩子们重新开学后,遇到有人出于恶意或无知歧视,该怎么处理?我们这些海外的华人,怎么和孩子建立世界观、建立对华人身份和所在国家、社会的融合?
我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一月中旬,我从北京回到荷兰,刚好与疫情在国内爆发擦肩而过。国内朋友发来短信,说幸亏我早回荷兰了几天,不然就没有飞机了,只能一起禁足。
“从现在开始,呆在家别动了,管好孩子,荷兰人不戴口罩你戴。”母亲在视频电话中一再交待。她文化水平不高,但经常有直觉性的先见之明。我对她说,如果知道疫情会爆发,我是不会离开国内的。我们已经分开了这么多年,艰难时刻宁愿在一起。
2月末,国内疫情得到控制,荷兰出现了第一例患者。朋友们和家人又让我考虑带孩子回国。他们对欧洲抗疫政策不放心,更担心我们在海外受到牵连、伤害。
他们的担心并不完全多余。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全世界范围内接连爆发对华人与亚裔的歧视事件。疫情无可避免被政治化,加上社交媒体普遍存在的对立情绪,歧视者变得比平时更加肆无忌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荷兰商业广播电台Radio 10播放的这首歌:
“Corona本是个好喝的啤酒, 现在却让我好紧张。疑似感染就要被隔离,没得治就得安乐死。不能吃炒饭,以后也不行。
只要你不吃中餐,就不用害怕。因为预防胜过中国人。”
在删除之前,这首歌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荷兰键盘侠的高赞。
当晚,中国驻荷兰大使徐宏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荷兰首相吕特2月6日新闻发布会的一段视频。吕特谴责因病毒而造成的对中国人或亚洲人的歧视行为丑陋而错误,不利于社会团结。徐宏表示:Totally Agreed,完全同意。
今年前四个月,
阿姆斯特丹反歧视中心已经收到了
400多件针对中国人与亚裔相关的报告,超过其他年份全年总和多倍。单荷兰电台播放辱华歌曲一桩,反歧视中心就收到
3000多次投诉。
华裔连同当地人一起请愿,签名达数万次,甚至被媒体称为开启了华人在荷“
维权元年”。
两周前,因为在这边捐赠医疗物资,我收到了荷兰林堡电视台一档节目“巴斯献给你的花”上门赠送的两束郁金香。主持人巴斯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说希望大家仍然能够相互信任、共情;我很庆幸自己在全球化中受益,能两边行走,但如果中欧关系在误会中恶化、波及民众,许多和我一样的人将无处为家。
微歧视:一千个小伤口累积成大伤口
作为一个成年之后才到欧洲的职业女性,我觉得移民与歧视的话题在实践中变得敏感,且一说就错。我身边有些朋友致力于反歧视,我在道德和行动上愿意支持他们。值得歧视的,是歧视本身。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视,与人性的弱点密切相关。
反歧视,不仅是荷兰政治中的“政治正确”,在华人中同样被贴上了“政治正确”的标签,外延变得越来越宽,但内涵却变得越来越模糊。
从远洋轮船上的中国海员遭遇“一战”爆发、流落到荷兰为生,到现在已经110年。一代一代的华裔移民,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赢得了社会的尊重,他们总是与
任劳任怨、沉默寡言联系起来。
如今,在荷兰华人有
12万人,是继土耳其人、摩洛哥人、苏里南人和荷属安德列斯人之后的荷兰
第五大非西方裔移民团体。第二代华人在更多领域施展拳脚,学习成绩优异,在就业市场中表现优良。他们更加开放,社会融入度高。
华人经常被拿来与其他族裔相比,是当之无愧的
模范生。
但这并不能证明一百多年来,他们到底经受了多少歧视。“眯缝眼”,“马尾辫”,这样的外貌描述与“加点辣椒”这样的生活习惯描述,一直没有断过,华人移民在多数情况下,只是
笑一笑,继续努力干活。
一个家里开中餐厅的女孩告诉我,她父亲和母亲开了20年餐馆,没有关过一天门。她父亲总是说:你看,如果我们今天关门,我们的客人就会到斜对面那家吃,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二十年来,他父亲没有回过一次温州老家。直到她和四个兄弟姐妹全都成年,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餐饮店之后,父亲对她说:明天我要关门了。
他关上了餐厅的门,和母亲一起回到了温州,一住就是三个月。再次回到荷兰,他已经下了决心要搬回老家。
二十年里,偶尔会有客人言语不敬,她父亲总是说要感谢荷兰,从来没有工商税务来找麻烦,从来没有不让他们家的孩子上学、看病。一名厨师在地下赌场输得一塌糊涂,政府同样帮助了他在困难中的家人。
荷兰法律明令禁止基于种族、宗教、性取向或性别的歧视行为。从法律与执行层面,荷兰没有系统性歧视,也很少有显性歧视。
新一代的华人,包括年轻的留学生,对这些类型化的刻板描述更容易感到冒犯。这些年来,经常会有华人对某些人或某个媒体中的一两句话抗议,譬如认为“炒米饭”、“长脚趾”等话充满了双关语式的隐晦表达,要求对方道歉。
这种“微歧视”在华人心里投下阴影,由一千个小伤口积累成大伤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教授在1957年出版的《歧视经济学》中,给“歧视”下了这样的定义:只有当歧视者愿意放弃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工资、或者享受,以满足他个人的偏好时,才是歧视。当歧视者知道他要付出代价,并宁愿为之付出代价,才是真正的歧视。
我们也应该看到,言语冒犯不一定总能与歧视划等号。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同样的信息,也不总是歧视。
片段式、触点性反歧视,在没有公平交流平台与维权机制的前提下,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而发生在高校与就业等领域对华人真正的隐形歧视,反而被选择性忽略了。
感情没有零和博弈
昨天晚上,旅居德国多年的朋友海涅打电话给我,说起他对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考。
作为一名华人,在疫情大讨论撕裂全球的背景下,在异乡有些难以自处。爱故乡是我们的本能与习惯。但能否爱上异乡,却是一种长期挣扎。
他认为,歧视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不在于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与欧洲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原则在相处,并没有实现文化上的了解与价值观的交融。
中国从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转型,对美国等大国和对欧洲小国的意味并不一样。欧洲国家也会警惕,但更担心的是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没有回旋的余地。欧洲对华人的态度,不会因为疫情直接急转直下。
另一方面,海外华人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对西方的容忍度也在降低。他担心的是,如果双方不信任继续加深,就会为歧视与仇恨制造更多的温床。等到这些情绪指数般繁殖,受害者不可能只是移民。
海涅是他偶尔一用的笔名。因为好奇和对未知的向往,20年前,他离开了家乡来到欧洲。他娶了一名德国才女为妻,感情甚笃。即使在异乡,他也没有选择安全路径,而是什么工作难做做什么。一旦会做了,他就毫不犹豫抛弃已经建立的确定性,再激情拥抱未知。
和他交谈,我总是很享受说中文的快乐。我们都同意,在这个时代需要思考和辨析的很多,需要做的更多。
他说起自己在疫情中的亲身经历时,我眼睛湿润了。
第一次,是他说起与德国妻子的对话。妻子抱怨他这段时间魂不守舍。春节以来,两个人不管讨论什么事,他都能和中国挂上钩。两个人不管说什么,到最后总是在说中国。就算讨论德国的家人和朋友,他也会指出大家“某一点很像中国人”。
“你现在是在德国,我们的生活发生在这里。”妻子温和地提醒他,“你能不能看看眼前,说点眼前的?”
“你可以不让我说中国,但你没有办法不让我想。”他回答。
第二次,是他反思自己对德国的情感。“如果说我对德国有一点点忠诚的话,那和对中国的忠诚是一样的。”之前他一直反对“忠诚”这两个字,太政治正确。宣扬忠诚和把爱国挂在嘴边的人,他感觉可疑。现在,他对两个国家,一种忠诚。他不再介意表达。
在这个巨浪滔天的时代,无论岁月静好还能持续多久,他都会做一粒祈祷的沙。
(全文完。)
原文信息:
作者:王巧丽
本文作者为荷兰New Salt传媒创始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责任编辑薛莉
[email protected]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我的观点
引用
以下为原创!纯手打!转载可以不带我名字,但要标明是社区的帖子
之所以想转这篇文章,是因为前几天,澳大利亚又发生了一起歧视事件。新闻报道的标题是:7月4日,一位南澳大学中国留学生在阿德莱德市唐人街附近遭到3名当地男子的辱骂和袭击,导致其严重受伤。关于事件详情可以自己去搜。
但我们不妨猜猜,反歧视游行,能有多少华裔/华人参加?
原文里蓝字的部分很有意思,我分别说:
1.作为
第五大非西方裔移民群体12万人,这么多年了,华人终于开启了“
维权元年”——这么晚才开始,原因可能很多,比如针对华人的歧视少,或者华人能人,或者都是富人接触不到有暴力倾向的少数人,等等。具体是哪种,各位看帖大佬自己判断。
2.
任劳任怨、沉默寡言,笑一笑继续干活——我不知道作者这么说有没有贬义,或者在温和地批评华裔。但作者自己呢?我『愿意』在语言和行动上支持他们。注意,是愿意,不一定真的有过行动。这里,我们可以猜猜:作者是否有过行动?
3.『
海外华人感到祖国强大,对西方的容忍度也在降低』『
双方的不信任』——似乎,现在之所以爆发问题,一部分原因也是华人本身的缘故,因为“容忍度”降低了。注意:这里的『西方』和『歧视』,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不知原文是不是故意笼统讲。我得说明这一点,免得断章取义了原文。
4.然后笔锋一转:
言语冒犯不一定总能与歧视划等号。片段式、触点性反歧视,在没有公平交流平台与维权机制的前提下,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我的理解,很可能不对哈:作者意思是,不要游行,不要以个体身份去找媒体,要有组织、系统性地反对歧视(比如投票个AA法案,或者本族裔多多参政),才有效果。所以我倾向于认为:作者虽然愿意,但并没有实际去支持,因为这是“非系统性的”,“未必有效果”——这当然还是我的个人『私货』理解,看帖的大佬自己判断。
生气了,歇一会再来打字
我始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和政治选择,骂谁赞谁,也是自己的言论权利和言论责任(当然在某国几乎没有呵呵)。但是,把疫情和种族、民族(而非政体)联系起来的,绝大部分是要么蠢蛋,要么笨到了家——多半还不是坏。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像海外华人的二代或三代移民后裔挤身进入政界后,试图和来自红色『邪恶』大陆的后裔“划清界限”一样幼稚:你以为自己处处为难、反对跟自己相同肤色、眉眼的人,『表明立场』『划清界限』乃至『表忠心』,就可以不被歧视了吗?
不会的。政治上很可能没问题甚至极其顺利受欢迎,但在歧视和种族的问题上,绝对不会,not even a chance。
发达文明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是和蔼的,友善的。这一点,但凡出去生活过几个月,多半都能体会到。可采取歧视的人,往往是一小部分极端的人。同样,这种极端的人,造成的后果也更严重,伤害会更大。同时,他们也是受教育程度相对最低、或者思想最保守的一群人。你觉得这样的人,会有能力、有意愿,把『表忠心』的人区分开来对待吗?
依然是根据你的肤色、『咪咪眼』、『吃炒饭』,来 judge 你。
看看对杨安泽的批评就知道了,他几乎招致了整个亚裔的反对。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至少,在反对歧视的这件事上,最好先把政治立场放到议题外边。
然而这几乎不可能。少数政客、富人住在治安极佳的社区,他们做这种疫情与种族的联系,那才是坏:反正我自己不会有被歧视和攻击的风险啦。至于普通人还这么做联系,那么他们是蠢蛋,或者笨到了家,和墙内的韭菜们为『国』操心几乎毫无二致。满脑子都是『只要我更加[模范公民],表明自己来自『文明社会』,就没人会辱骂、袭击我了』。
所以,他们之所以是蠢蛋或笨到了家,只是因为,他们很可能还不够『坏』的资格。
另一种做法则是:不去反对歧视,反而责怪自己群体内的人『都是你们惹出的祸事!害得我也没法正常生活了!』——有趣的是,在对待游行抗议、反对歧视的问题上,大部分华人(这里可不分来自哪里了,因为多半是性格共性,莫管他人瓦上霜,哈哈哈)的典型想法和做法是:
引用
这些小年轻,上什么街?这么激进会激化矛盾啊。你一上街,我遇到歧视的可能也变大了,真是的,搞不好又要搬家了,哎。
我有稳定的工作,还有家人,万一被知道了,以后找个由头被开除,即便闹大了有补偿,可也是平添风险啊。
忍一忍风头过去就好了啊。不是没打你吗?即便打了,报警啊,不是还赔了你医药费和损失吗。
游行前泼泼冷水;事后有些许成果的话,闷声发大财则一起享受。
或者可以考虑在社交媒体表扬下,顺便说一句:这里果然是个文明、公平的社会。
要我说:参政意愿低,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这算是一脉相承了。
2019年9月,沸沸扬扬的“Facebook 华裔员工跳楼,疑因被上司不公平对待”的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了吧?倒是有200多华人去支持了。你猜怎么着?
里面有一个现任的 Facebook 员工,因为是这 200 多人的一员,以『lack of judgement(缺乏判断力)』的理由,被解雇了。再猜猜,这一死一开除,如果换成非裔美国人,又会怎样?
——至于受教育良好的大部分,他们的普遍歧视,往往也只是隐藏起来罢了。传播学上有个理论叫『沉默螺旋』,即『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个扯远了,改天开个帖子单说好了。
这里要说的是:“政治正确”或许可以让很多人沉默,隐藏的很好。但一旦匿名,或者主流声音变向之后,情况真不好说——以上面文章里荷兰那个歧视歌曲的『高赞』为例,那些点赞的,真的都是键盘侠吗?是否就有身边的和蔼同事、热心邻居?我是不太乐观。各位看贴的大佬,自己判断吧。
只要在西欧、北美工作过,神态、语言间,不信你一次都没碰到过。概率的话,你的公司水平越高,遇到的概率可能越低。情商高的人,也可以幽默化解,甚至赢得尊重。大部分人会当作尴尬,和没听出来而已。
写得太长了的分割线
不想再写下去了,太长了。我要声明的三点:
一、歧视是坏的,是错的。这一点,既不会因为施加歧视的主体是谁(哪怕是非裔人;话说,非裔人辱骂、袭击亚裔的也不少,具体数字自己用英文去搜)而变化,更不会因为政治立场而有变化。
二、觉得反对歧视没用、乃至想要『表忠心』的人,或许他们搞错了一点:错的不是受害者——因为天生的肤色、眉眼、头发不该、也不可能是错误;这些人应该去身体力行地支持反歧视,因为这些人的话语权会更大些。(当然,这有点道德绑架。但,请不要泼冷水好吗?)
三、暴力是错的,尤其是针对无辜的个体。但遇到暴力,绝不该也不能忍气吞声,拿钱噤声。
宣扬仇恨、偏见的人,或许能得到一时的支持。但我相信,懂得独立思考的人,终会越来越多。希望社区里,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
希望身在他处的同胞,不管立场如何、自我认同和效忠哪里、永居还是公民身份,都能平安,不为歧视所扰、所害。
祝各位看帖大佬好心情(我今天的心情是坏了,哎)
赞(14)